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AG成就平凡梦想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47号的答复-AG真人国际官网
i1pcban.jpg i1pcban.jpg

新闻资讯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47号的答复

2025-08-11 

分享到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4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约4.3万亿元;物流业务总收入793.1亿元,同比增长5.8%;货运总量1.71亿吨,同比增长1.3%;货物周转量386.1亿吨公里,增长5.9%;港口货物吞吐量1.29亿吨,增长3.7%。公、水、铁货运结构占比优化调整为59.9%:38.8%:1.3%,海铁联运集装箱运量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围绕“1核心3枢纽8中心”物流空间布局,持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常泰长江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通车,盐泰锡常宜铁路、丹金高速、德胜河、苏南运河等一批铁路、公路、航道工程加快启动。架构“六横三纵”的高速路网,境内建成33个高速互通、11个高速枢纽,全市重要节点实现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密度全省第二,与长三角核心城市基本实现3小时通达。

  先后出台双循环物流通道政策、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政策,扶持重点物流企业、多式联运平台企业等发展壮大,“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增省级物流载体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拥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1个,省重点物流企业32家、省级重点物流基地12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5家。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等“1028”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链与多式联运形成深度耦合的生态圈。

  我市以推动“1核心3枢纽8中心”物流空间布局建设为抓手,以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核心区整合提升为突破点,通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通道,大力发展供应链智慧物流,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运输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现实举措,打造枢纽引领、通道支撑、衔接高效、辐射带动的“枢纽+通道+网络”的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实现“联动沪宁、辐射南北、中轴支点、融合一体”。

  一是加强产业政策引领。持续推进落实现有服务业政策,推动重点物流园区和企业提档升级,推动现代物流业服务先进制造业,对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两业融合等新场景新模式进行推广和支持,对重点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及重点物流企业、园区、供应链创新市级平台等给予支持。

  二是优化物流产业布局。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机遇实施契机,以一体化、高质量为特征,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重点打造“一中心一高地一枢纽”:

  三是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加快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出台常州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和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行动方案,开展降本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和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需求。探索“新三样”交通运输常州模式经验。

  一是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优化布局名单,常州成功入选。为更好支撑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按照“筑强载体、强链融合、智慧升级、联盟共建、互联成网、生态赋能”的总体思路,对标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要求,按照一个主片区+一个辅片区,即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核心区+城西现代公路港,开展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二是加大重点物流企业引育力度。支持世界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物流企业在常设立采购配送中心、业务管理中心、单证管理中心、结算中心等区域总部。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制造和物流企业加码布局海外仓,条件不成熟的小微企业合建或租用海外仓。推广“两步申报”“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便利化通关措施。

  三是提升运输组织水平。大力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海铁联运、铁水联运、水水中转“织密”水运物流网。开通奔牛港—上海港海铁班列,适时开通前往省内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有序推进短支航道规划建设,打通水路运输“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长三角“新三样”货物水水中转“一单制”试点和新能源汽车“分箱发运”出海。

  一是推动数字技术和物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运营商实现链路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快推进常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链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冷库监管大数据主题分析系统”

  二是加快供应链物流“智改数转”。加快引进顺丰、怡亚通、海晨等一批供应链解决方案运营商和管理者,为我市物流企业提供覆盖制造供应链全领域的定制化智能仓储解决方案,打造领军型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仓储机器人、自动化分拣线、快递无人机、自动驾驶货车等硬件载体建设,推动5G、AI、识别和传感器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自动化打印、贴单、称重、建包、分拣等库内作业,提升数字化仓储水平。积极培育运价预测、车后商城等供应链物流业态。鼓励物流加工、货物配载、电商、外包、园区管理等融合的多业态综合性物流企业发展。

  三是建设统一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依托“常联系”多式联运信息化平台,整合常州港、东港、东货场和奔牛港水路、铁路资源,通过“统一定价、固定频次、统一服务”,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在线订舱、运输方案规划、订单跟踪查询等功能。加强全市港口、码头、船公司、物流园区、运输企业等相关信息的整合,精准匹配客户需求、货源、运输方案,实现资源高效对接。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电子邮箱:br/>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市行政中心)3号楼B座116室技术支持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