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9
分享到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迅速发展,机器人送餐、跳舞乃至跑马拉松和格斗已经司空见惯。然而,除了这些“肉眼可见”的展示之外,机器人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在北京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参观者真切感受到各具技能的机器人正从舞台上走入日常生活中,未来将越来越多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尽管8日北京笼罩在连绵小雨中,但糟糕的天气没有浇灭参观者的热情。本届大会规模空前,200余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展出了1500多件展品,其中新品多达100余款。此外,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带来最新展品及行业解决方案,参展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
走进展会现场,观众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未来世界。宇树科技的G1格斗机器人与全新发布的R1人形机器人联袂登场,展示了接近人类的运动协调性。另一家机器人企业“加速进化”带来了刚在2025 RoboCup巴西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上夺冠的加速T1、K1两款机器人,并搭建了一个小型足球场,让参观者直观感受机器人竞技的独特魅力。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携天工、天轶系列全新2.0产品矩阵亮相。开幕式上,“天工2.0”化身主持人登上舞台,融合多模态环境感知、复杂语义理解与实时动态决策能力,稳定完成了高难度、多环节的主持任务。该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基于自主研发的全身控制自主导航系统,天工拥有了在复杂环境中的精准感知能力和自主任务规划执行能力,未来在工厂、特种作业、家庭等应用场景均可完成环境感知并规划任务。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手形机器人,因为人类90%劳动依赖手部完成。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也展出了各种灵巧的机械手。深圳赛博格机器人的“灵巧手”正在演示重物抓取和手指活动细节,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灵巧手”可以实现像人一样的仿生结构,无论是打开开关等精细操作,还是搬运箱子等重物托举,都是传统机器人无法实现的。
浙江灵巧智能的展台上,不少观众在体验其“末端五指灵巧手”的实时手势学习功能。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大功率电机驱动关节,可以让“灵巧手”实现对于动作和力量的精确控制。下一步公司将聚焦手指尖的多维力感知,并增加温度传感器,让“灵巧手”更加向真人手掌的感知力靠拢,未来还会将“灵巧手”同大模型算法结合,实现“手脑相连”,以AI控制“灵巧手”替代人完成特定的任务。
帕西尼感知科技的展台上,多维触觉人形机器人tora轻轻将传送带上的包裹拿起,在经由“双手”触碰分辨信息后,不同的包裹被分拣到不同的分类筐中。展台负责人表示,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已经让“灵巧手”综合了越来越多的感知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同步发展,AI驱动对数据要求越来越高,要想打造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就需要更精细的机器人多维触觉感知。
汉王科技展台展示了能持续在天空扑翼飞行的多种仿生机器鸟。这些仿生机器鸟体型不一,分别模仿喜鹊、白头鹰、金雕和游隼等不同鸟类,能够在空中持续拍打翅膀飞行或滑翔。汉王科技总裁朱德永表示,这些仿生机器鸟除了可以用于各种科普活动外,经过改装后也可以在反恐、安防侦查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他还透露,汉王科技正在发展具备嗅觉能力的机器人,目前已有显著技术突破。
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元年”,当时对人形机器人更多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而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出的大部分机器人已开始准备“打工”。海克斯康公司在大会现场展示了智慧工厂自动化检测方案,该公司生产的首款人形机器人AEON能够精准到达大型工件的各个角落,执行自动化高速检测、外形扫描,大幅替代人工作业并提升自动化水平。
优必选公司最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也在现场展示了热插拔自主换电技术,3分钟即可完成自主换电,具备7×24小时不间断作业能力,为工业级连续作业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该公司还展示了突破性的人形机器人群体智能技术,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成功展现了从物料入库搬运到智能分拣的全流程作业。
灵宝CASBOT创始人张正涛表示,人形机器人并非“模仿人”的工程想象,而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平台。其形态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能以最小环境改造成本,适配人类既有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实现工具操作、空间穿行、行为逻辑等多层面的无缝协同。未来,随着智能系统和本体结构的持续演进,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制造、公共服务、教育培训、家庭陪伴等场景中,替代人类完成高强度、重复性或高风险任务,并实现从“理解语言”向“理解任务”的范式跃迁。
凭借技术优势,国产机器人正在海外受到追捧。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雷表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加,过去国内依赖进口机器人四大家族——库卡、ABB、发那科、安川的产品,而现在国产机器人已经广泛出口到世界多地。
近日,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术理创新公司展示了多款脑机接口系统,这些系统能够为医疗诊断和康复提供助力。术理创新公司的创始人王薇表示,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已经从实验室逐渐走向临床应用,进入了产业落地的关键时期。
西安交通大学腾飞教授徐光华长期致力于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及生机电信号处理等方向研究,他表示,国内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迅速,一方面在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上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尝试,另一方面非侵入脑机接口技术已经从康复领域拓展到更多场景,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强。
尽管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但它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不仅在机器人整机和零部件上进展显著,同时也在加强人形机器人的生态建设,而这将是决定机器人能否真正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关键。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赵明国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实现了技术的初步积累,并且在商业场景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他认为,物流是适合机器人落地应用的场景。
江磊认为,目前国产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够成熟地执行上下物料、搬运货物等工作,但在更精细的、毫米级别的工业场景活动中,还存在能力欠缺。张正涛表示,人形机器人的真正“有用”不是参数堆叠的比拼,而是系统能力与场景真实需求之间的持续适配与进化。焦继超则认为,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感知与认知能力不足、运动控制精度和灵活性有待提高、任务规划与决策能力较弱等方面。
加速进化的国际化负责人李超逸乐观表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拥抱全球和引领全球。前不久的2025 RoboCup巴西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上,加速进化提供的人形机器人平台供应了国内外的多个队伍,通过这个赛事,大家在开源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外开发者的交流,中国企业也因此加速了解了海外开发社群的特点和诉求。